新课改一贯倡导和强调要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、引导者、合作者的作用。如果用放风筝来比喻课堂教学,线就是教学设计,老师就是放风筝的人。只有随时根据风向,调整线的拉力大小,适当放线,这样才能使风筝平稳地飞上蓝天,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。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中心,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,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,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求,用心进行研究教材、探究学情,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。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,教师必须学会深入浅出呈现课堂教学内容,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,被学生所接受甚至是喜欢。
一、教学设计简洁化
在教学过程中, 尽可能用最合理的环节、对时间进行最经济的分配,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,主动地向纵深推进,尽可能一题多用,一材多用,用足,用透每一个材料,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。
案例:教学“小数的初步认识”,这节课的教学立足点是“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,知道以元为单位、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;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,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;能识别小数,会读写小数。”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两点。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,抽象地讨论小数。二是小数的认、读、写,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。
环节一:创设具体的情境:我叫小明,今年9岁,身高1.42米,别看我的年龄小,可是我已经能帮妈妈买东西了。今天,妈妈让我去超市买了一袋1.5元的酱油,一瓶5.45元的花生酱,我又给自己买了一个5角钱的棒棒糖,一根1.7米长的跳绳。
分析: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,看看读的对不对,大部分学生不会读小数,比如把1.42米读成一点四十二米。教学中就利用1.42米让学生来识别小数,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,
环节二:利用5角、1.5元、5.45元等数,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,对人民币元、角、分的认识,研究不同数位上数字的意义;再利用1.42米、1.7米研究米、分米、厘米之间的进率,发现不同数位上数字的意义。
分析:通过观察、思考、探讨、交流学生自己发现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,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,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。
环节三:出示不同的情境,让学生进行小数、分数及整数之间的转化,进行知识的建构。
分析: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,利用生活中的素材,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,让生活走进课堂,利用简单的一段话,和其中的几个简洁的数字,在这节课中,简约是富含思维量,是学生由简入深,在探究中掌握所学知识。
作为数学教师理应坚持:数学课堂的简洁与明了,不追求热闹的表面,而应该更多的关注思维的价值。我们需要给学生简约的素材,简洁的思考空间和时间,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,轻松的活动中绽放灵性。
二、教学设计情境化
小学生学习数学时,是有所感才有所思,然后才有所知。对于感性的对象与事物,他们容易接受且感知深刻,抽象思维也会随之发展。因此,教学中,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溶于感性的情境中。在课堂教学中,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生活活动为题材,把丰富的情景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
案例:教学 “简单的统计表”
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、整理、分析的过程,认识简单的统计表,以及统计表的优点,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。创设“帮帮大象伯伯”的情境:草原上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,大象伯伯为大家服务,可是他太累了,谁愿意做小志愿者,去帮帮他。同学们都举起了手。
环节一:把大象伯伯做好的各种饼干给运动员们当点心,你能把这些饼干分好盘去送给小动物吗?请同学们按照形状(三角形、圆形、正方形分类)、颜色(黄色、红色、绿色)进行分类,完成统计表。
环节二:大象伯伯买回一些杯子,给运动员们发纪念品,你能按要求帮他整理一下吗?请同学们按照形状、价格分别进行分类。同时在填写统计表是注意合计一栏应该怎样填写。
环节三:大赛圆满结束了,小动物们都合影留念。大象伯伯想制作一个橱窗来展示照片。请你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来给照片分类。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说。再选取两个分类标准,自己完成统计表。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有:按照片颜色(彩色或黑白)、照片上动物的只数(1只、2只或3只)、拍摄方式(横拍、竖拍),独立填表,教师指导。
分析:
分析:在戏剧性发展的故事情境中,孩子们完全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了,情境中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不断激励着他们寻求新的目标,新的高度,积极地进行探索,成功、兴趣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同时,在学习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吸引学生入境探理,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。
三、教学设计程序化
在短暂的时间内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,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教什么,怎么教,一直是新老师所困扰的问题。教师应在深度钻研教材、分析学情的基础上、精心设计,体现知识的发生、发展、形成过程,达到严谨而有序的教学设计,获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前提。
案例:教学“正方形的周长”
因为已经学习了“长方形的周长”计算,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。
1、问题情境:小猫和小狗各有一根漂亮的绳子,小猫的绳子刚好围成一个长方形,小狗的绳子刚好围成一个正方形。它们为“谁的绳子长”而吵架。
2、估一估:请大家估一估谁的绳子长,孩子们明显分为两派,也争吵起来。老师适时引导,如果对于别人的判断不服气,那该怎么办?引出求具体的长度。在估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,激发探究的欲望。
3、算一算:分别给出这两个图形边的数据,孩子们利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,模仿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求正方形的周长。
4、想一想:小狗想知道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求出它的绳子长度,谁愿意老告诉它?鼓励学生小组内讨论,总结出计算方法,同时让学生体验方法最优化的好处。
5、说一说:小猫和小狗因为知道了绳子的长度,又高高兴兴地去玩了。你们高兴吗?为什么?让孩子们体验数学数据的生活价值,同时获得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。
6、做一做:小猫和小狗的主人想在院子里用篱笆围一个边长3米的正方形菜园,可以怎么围?需要用多长的篱笆?这样的练习具有开放性,同时兼具趣味性,孩子们是乐于去积极动脑思考,积极解决的。
分析:在平时的教学中,每一节课都这样有层次,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。如果直奔教学内容,想到那讲到哪,失却了教学过程中的序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。如果有意识地通过估一估--算一算--想一想--说一说--做一做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从而更好地启迪思维。老师充分利用讨论、操作表演、游戏等手段,多方面结合(动手、动脑、动口),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,又有利地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为转换,激起学生强烈的欲望。
总之,教学设计要用心,要充分发挥联想、结合生活当中的故事情景,联系生活,将枯燥难懂的数学变成形象生动的数学设计,层层递进,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。